

何兰
电影《千里走单骑》是张艺谋导演的一部文艺片,电影讲述的是一对父子,因为一个很深的隔阂,父子断绝来往十几年,当儿子健一病危,父亲赶去见面,但遭到儿子的拒绝,父亲高田为了完成儿子的愿望,千里迢迢从日本赶往云南拍摄当地居民李加民唱的傩戏《千里走单骑》。这过程中经历了重重困难,最终完成傩戏的拍摄,也消除了父子间的隔阂。今天,我想继续用意象对话的分支技术意象建构的视角来解读这部电影。
从意象建构的视角,在我看来,这也是一个化解情结、改善关系的故事。
我们先来看到我们的主人公,一个是一直在幕前的父亲高田,一个是一直在幕后的儿子建一。父亲是一个性格内向,不善与人打交道,也不愿意表达真实情感,遇到事情容易逃避的人。儿子也是一个孤独、不善与人交往,善于掩饰、逃避问题的人,正如儿子写给父亲的信中描述的一样:“欢笑的背后,我在咬牙忍耐着,悲愤起舞的同时,我却在伤心流泪”,这也是为什么他喜欢傩戏的原因——他自己就是一个生活在面具下面的人。因此,父子的关系模式是相互回避。
再来看看主人公的应对模式,面对父子隔阂,虽然父亲很苦恼,一直想要改变现状,但是十几年来一直没有采取行动,而是一个人默默地在一个小渔村生活。从电影中,我们也看到,痛苦的不只有父亲,儿子也深陷痛苦中,在父亲去云南拍傩戏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儿子建一,一个人在云南呆了半年,“没有朋友,很少与人来往,有时候坐在那里看玉龙雪山,一看就是好几个小时”。而到了生命的尽头,即使父亲来看望自己,还是把他赶走,不远见面。儿子的肝癌,从象征层面也可以看出,儿子建一情绪的长期压抑和不能疏解,从而以躯体疾病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看到,父子父子俩其实都在这段关系中被深深折磨着,却都没能走出那关键的第一步。所以,父子关系就这样一直僵持着。
故事的转机来自于儿媳的一封信,儿媳告知了父亲建一生病的情况,提出,希望借此机会让父子俩可以冰释前嫌。从意象建构的视角下,我们知道,想要改善关系,当双方僵持的时候,可以寻找合适的时机,也可以借用一些资源,促进故事的推进,这里的资源,就是儿媳这个中间人,以及父亲对儿子深情的爱,借着儿媳表达,希望能在建一最后的日子,一家人坐在一起吃一顿饭,这也是父亲内心的渴望。
父亲高田终于突破自己的心理障碍,走出了第一步。父亲做出决定,要远赴云南,为身患绝症的儿子做一点事情----拍摄李加民唱的傩戏《千里走单骑》。当然,一个冰冻了十几年的关系,要改善,一定不会那么容易。就如《千里走单骑》原本的故事背景一样: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夺取徐州,刘、关、张兄弟三人,互相失散。张辽上山劝关羽投降曹操,关羽思考再三,答应降曹,但有三个条件,其中一条就是一旦知道刘备的下落,便要去寻找他。而当关羽真的知道刘备消息,要去与刘备汇合时,却遭到曹操部下的阻拦,最终,关羽以一骑之力,过五关、斩六将,回到刘备身边。这里,电影的名字用了《千里走单骑》,也映射了父亲高田想要完成和儿子的和解之路的艰辛。
随着故事的进展,我们看到父亲是怎么逐渐打开自己内心,了解儿子,也让儿子逐渐敞开自己内心的过程。
父亲克服自己不善与人交往的困难,毅然踏上征程,来到云南,一个语言不通的陌生国度,因为唱傩戏的李加民被捕入狱,要进入监狱去拍摄,一般是不可能被允许的,所以,高田遭遇了极大的阻碍。所有人都告诉他,不可能实现,趁早打消念头,但在内心强大的信念以及不懈的坚持下,父亲克服了重重困难,见到了表演者李加民。
我们看到,要完成一个心愿,或者达到一个目标,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还需要足够的坚持以及克服困难的不懈努力。
这个过程中,父亲发现,“离开其他人,我突然寸步难行,第一次,觉得自己很可怜。”他不知道儿子建一是不是也有同感,随着故事的进展,父亲也开始了解到,儿子在这里没有朋友,很少与人来往,这让父亲真正看到了儿子建一的孤独。父亲内心这一刻被深深的触动,我想,如果时间可以倒流,相信父亲此刻最想做的事情是能把儿子拥入怀中,给儿子一点慰籍。
故事还得继续,和解之路也得继续,当表演者李加民因为思念儿子的原因,没有办法完成演出,父亲又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要去接李加民的儿子杨杨与李加民见面。这个过程逐渐把故事推向了高潮。
这时候,父亲接到儿媳的电话,得知儿子说“你的中国之行,已经是一件什么也无法代替的礼物”,我看到,儿子心里的坚冰终于化开,因为,他知道,父亲愿意去了解儿子,愿意走进儿子的内心,而不是像之前的一味逃避。父亲的行为让儿子感到了一丝温暖。
于此同时,父亲在杨杨家乡,在陌生的语言环境中感觉更加孤独,似乎有些明白,儿子为什么常来这里。因为,这个环境也与儿子的心境是一致的,这也让父亲对儿子的理解更近了一步。
两人关系坚冰的最终化解,是当李加民的儿子杨杨不愿意去见父亲而中途跑开,最后高田与杨杨在夜色里迷路,两人在寒冷的山区相互陪伴度过了难忘的一夜,最后高田尊重杨杨的决定,告诉村长,“杨杨还没有作好去见父亲的心理准备,虽然他是一个孩子,我们应该试着了解,也应该尊重他本人的意愿”,我想,这句话是对村长说,也是在对自己说,说的是杨杨,也是再说自己对儿子的理解,直到这一刻,我想,父亲终于理解并接纳了自己儿子建一。
当父亲的心打开,也同时迎来了儿子内心的敞开,就如电影中,建一写给父亲的信一样,他终于放下芥蒂,告诉父亲,自己“欢笑的背后,我在咬牙忍耐着,悲愤起舞的同时,我却在伤心流泪,……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应该要卸下面具,爸爸,我想用真正的面孔和你说话”。
故事的结尾,我们看到电影用与电影开场相同的场景,不同的氛围在诉说一个结局,在乌云密布的天空上,有一处云雾打开一条缝隙,阳光透过层层乌云洒向大海,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的光。这也是意象建构非常关注的环境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