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志萍
意象建构视角看《千里走单骑》
片头一开始可以看到,昏暗的天空,黑色的风翻卷着黑色的浪,黑色的浪肆意的拍打着海边的岩石,低空中数只孤雁在飞来串去。一个身穿黑色着装的老人的的侧影,独自的坐在海边的岩石上,默默的凝视着远方。从意象建构的视角可以看出这环境、这服饰、这氛围感让人感觉到很压抑、很孤独、很寂寞、很无力。很快被这悲凉的场景代入。
主角高田的出场,一双深邃浸润着泪光但坚定的眼神,让我很触动。随后讲述了儿子健一和父亲高田长期关系紧张,但不知道如何面对彼此,也不知道怎么样化解。甚至在自己病危的时候,年迈的父亲放下自己的威严,独自前往东京来探望他,健一仍然无法释怀,拒绝了父子沟通的最后机会。健一选择逃避、不面对矛盾,高田则是选择妥协,两者明明都很在意对方,却在各自的应对中不直面问题。此处巧妙的运用了意象建构的应对模式。
随后健一的妻子将一盘录像带送给公公,其中记录了健一这些年在中国拍摄傩戏的经历,希望高田能借此多了解一下儿子的生活。录像中健一和一位中国云南乡村的傩戏表演者李加民相约去丽江拍他唱的《千里走单骑》,可当得知儿子长期抑郁已患上绝症后,他决定只身去中国寻找到那个李加民,拍下《千里走单骑》这出戏带回给儿子,因为这也是作为父亲的他唯一能猜到的儿子的未了心愿……
然而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让高田的云南之行充满各种困难和变数。令人很动容的是他通过自己的真诚,最终克服各种困难可以申请到监狱里拍犯人。但意外的是,当李加民得知高田父子的故事后,忽然想到了被自己抛弃的亲生儿子,一时泣不成声,无法唱戏。这一幕让人心痛,也让人深切感受到人性的脆弱与感情的深沉。纠结再三,高田决定回到村里找来李加民的儿子。
找到杨杨之后,朴素的村民的热情准备的长宴,赶赴监狱途中,杨杨逃跑,跟随而来的高田与杨杨被困在石林中。荒野上,老人和孩子都听不懂对方,可他们却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让对方的脸上绽放出久违的笑容。这位七岁的孩子就像天使一般,一步步打开高田紧闭的情感大门,让他重新获得爱的能力。高田与杨杨之间产生了真挚的感情。杨杨不肯跟高田一同去监狱认爹。高田先生也理解并尊重杨杨的选择。高田还没来得及拍好戏,就收到了儿子的噩耗,但儿媳传达了健一对父亲的释怀,他也选择了相信是儿子说过的话。这一段也是把意象建构中人际关系中的真实、真诚、信任、情感的真实流动显示得淋漓尽致。
影片的结尾依然是高田沉默的背影,天空依然是愁云密布,但是几缕阳光破云而出,作为一个父亲他已经理解了儿子,认识了自己。虽然儿子已经离去,但是他们之间的怨恨已经消融。片尾的氛围感与片头相呼应,也是意象建构中非常重视的环境氛围。
鸡毛蒜皮的生活应对中,总要留有些时间,让我们卸下面具,面对自己真实的内心。唯有坦诚的面对自己,真诚的表达情感,尽可能的少些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