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柳
近日看了张艺谋导演的一部老电影《千里走单骑》,意象建构十分强调故事的主题,电影的名字从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影片的主题,片名出自三国里关羽千里寻找刘备的故事,强调的义,电影故事里更多呈现的是父亲对孩子的情,也呈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的义,有情有义的生命故事,也和意象建构的理念十分契合。
电影的内容主要讲述了父亲高田为了完成儿子的心愿,从日本赶往云南拍戏的故事,在完成儿子心愿的过程中,父子两人渐渐相互理解,固结的情感逐渐流动起来。就像意象建构很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一样,环境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反映人的心境。影片中人物的心境和环境也是呼应的。以电影中的三张图片为例,图一是父亲刚得知健一生病,想去探病被拒,此时的风浪象征着父亲心中的情绪翻涌而没有出口,被白雪覆盖的山也是父亲情感隔离和缺乏的象征表现。图二是父亲接到电话,听到儿媳读的儿子写给自己的信,信中儿子表达了想和父亲交流的意愿,儿子对自己的怨恨和不满松解了很多,想沟通交流的意愿就像光一样照在了父亲的心里。图三是父亲从云南回到了日本,经过了这一趟救赎之旅,虽然儿子的离去仍然像阴霾一样笼罩着自己,但是父子之间的相互理解可以穿透阴霾,支持着父亲去面对生活。对比图三和图一可以看到,雪已经融化了很多,冰封的情感得以流动。
孤独是电影的整个氛围,高田独自一人来到云南,经历了语言不通、制度差异、交通不便利等各种情况,就如前面的图片一样,影片中也数次表现高田一个人的身影,但是就是在这个孤独的旅程中,高田才真正开始理解自己的儿子,就像剧中的台词一样:我才知道,他一个人在语言不通的环境里,那是何等孤单。这个过程也和心理成长类似,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也会面临很多的情况,尤其是面对某些情结的体验时,也是要独自经历的,只有经历了这些过程,我们才能真正的理解自己的情绪感受,让情绪情感得到适当的流动,进而去化解情结。也和意象建构强调的陪伴类似,在体验过程中,去陪伴意象,不做过多的干预,自然会产生一些理解。
电影中的很有深意的一个安排,从头到尾高田和健一没有见面,李加民和杨杨也没有见面,就像豆瓣电影里介绍的那样:两对父子,隔膜与疏离,沟通与理解,都在他们人生中上演着。在电影中高田表现得很难能可贵的一点就是对健一和杨杨的尊重,当健一拒绝见面时,高田尊重了健一的决定。当众人让杨杨去见李加民时,只有高田在问杨杨是否愿意去见他的父亲。在中途杨杨走掉,高田在后面追随的过程,也是一个父亲对儿子无声的支持和陪伴,而片中高田和杨杨的拥抱,从心理象征意义上来说,也是父与子的和解。当杨杨吹着哨子追高田的车时,对彼此的情感开始流动,而当高田把杨杨的照片播放给李加民时,也是父亲之间的理解与支持。
整个剧中,还有很多值得去体会的地方,比如父亲对情感的隐忍和含蓄的表达。,父爱的平凡与伟大。与此同时对心理成长也有很多启发,当我们去行动,就像父亲开始为了儿子的心愿远赴云南,又为了李加民的心愿奔赴小山村,在行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发现和感受,和意象建构的信爱知行的理念也是很相似的。还有在整个过程父亲对外界的信,这种信让父亲在跨越一个个障碍后,逐渐面对内心。有一段台词十分打动我:戏段对我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唱人生的戏时,一定要卸下面具,用真面孔坦诚相待。当我们卸下面具时,也是在面对真实自我的过程,只有面对了真实的自我和他人,以诚示人,我们才能真正面对关系,走进关系,在关系中成长自我,最终实现自我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