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建华
孤独旅行的人
—意象建构看《千里走单骑》
影片回放
涌起波涛的海水冲撞着礁石,高田冈一坐在岩石上看儿媳理惠寄来的信,信中说:高田健一(高田冈一的儿子)生病住院了,她希望高田冈一能来东京看看健一,并趁这次机会和健一当面谈谈,改善父子双方关系。
影片分析
这段是影片的开头,高田冈一以内心独白的方式交代了影片讲述的故事发生的背景:自己与儿子之间有很深的隔阂,已经断绝来往十几年了,原因一言难尽,对此自己很苦恼,一直想改变这种状况。
环境:海、低沉的乌云、飞鸟、光束
人物:高田冈一
姿态:坐于礁石之上
将人物设置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从意象建构视角来看,翻滚的海水象征高田冈一内心情绪的涌起,起起伏伏,记忆、现实,过去、当下撕扯着高田冈一的内心。低沉的乌云,颜色灰暗,象征高田冈一的压抑,同时也为高田健一的健康埋下了伏笔。反之,海水的起伏、飞鸟又使得画面有了流动感,虽然天空布满了乌云,但是有道道光束极力地挤破乌云,从天而降照进了高田冈一的内心。光束象征高田冈一“千里走单骑”的希望,或也可理解为高田冈一对自己、对儿子、对自己和儿子的信。从生命树视角来理解,光象征着生命力,高田冈一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影片回放
高田冈一再次面海而立,海水依旧起起伏伏,拍打海岸的礁石。飞鸟盘旋着擦过高田冈一挺直的身体,大片的乌云遮蔽了天空,很难分辨白天、黑夜。
影片分析
这段是影片的结尾,高田冈一的儿子高田健一因病去世了。同时影片也定格在了高田冈一无声的背影中,父亲伟岸的背影占据了整个画面。
环境:海、消散的乌云、飞鸟、光束
人物:高田冈一
姿态:站立、背影
海水不断涌向海岸,象征高田冈一对儿子的思念,反过来也是儿子高田健一对父亲高田冈一的思念,这种思念延绵不绝,不会因为任何一方生命的终止而停歇。片尾的乌云好像开始要渐渐消散了,所以光束是散射地照在海面、海岸上。这象征,高田冈一和儿子的关系缓解了。高田冈一挺立背影象征着父亲的担当、责任,是对父爱至高礼赞。
片头+片尾
意象建构注重整体观,以此为切入口,会看到一个完整的故事缩影:“父亲”做回父亲。高田冈一常常会抿嘴、紧闭双唇,这是他与儿子互动的惯常模式:沉默、压抑、不表达。
“父亲”:片头出现的高田冈一因为和儿子关系,表现得无助、无力,好像一个孩子,不知如何与儿子交流,所能做的就是焦虑地向外抓、向外寻求答案。当然,这个孩子一样的“父亲”“理所当然”地遭到了儿子愤怒的拒绝。
父亲;片尾出现的高田冈一则完全不同,他蜕变了。他是一个长满了老年斑、历经丧子之痛的老年人,他学会了如何与儿子交流、如何向儿子表达爱,他做回了父亲。
影片回放
高田冈一:“杨杨,杨杨,邱林,邱林”。
高田冈一:“杨杨,怎么了?为什么跑走?你知道回家的路吗?回家?你的家。为什么跑走?杨杨,你认得路吗?杨杨,是回家吗?路是对的吗?”
旁白:很长时间,我只能追着杨杨走,紧紧跟着。我想,我追杨杨,就像在追健一一样。然而,会走到哪里?会有什么结果?我完全不知道。
高田冈一:“杨杨,这里刚才走过了,跟刚才一样,你知道吗?杨杨,迷路了,迷路了,不能再这样走下去了,等大家来找我们吧。好,找个地方休息吧!在这里休息吧,这里没有风。杨杨,杨杨,什么啊?拉屎呢,我以为你又要跑走了。”
杨杨:”你不要再望了,你再望,我就拉不出来了。过去点。
高田冈一:你还有心情拉屎啊?”
杨杨:“过去点。”
高田冈一:“走开?我才不走呢,我就在这里。”
杨杨:“你过去点。我在拉屎,你拍什么?我在拉屎,你拍什么?你过去点。”
高田冈一:“有月亮不用怕,杨杨别怕,肯定会有人来救我们的,这样待下去不行,这样他们会找不到我们的。有了,我有带船上用的哨子。好,杨杨吹的好。不用,哨子给你了,再吹一次。很好,很好。”
相机的闪光灯在黑夜里不断闪烁,伴着阵阵的船哨声。
旁白:直到第二天早上,我们被找到之前,我一直紧紧地抱着杨杨,我已经记不得,是否我和健一,也曾经……像这样紧紧拥抱着,我已经记不得,或是说在杨杨的心中,从未见过的父亲是什么样子?在健一的心中,我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父亲。
红日在山尖放出自己火红的光芒。
影片分析
这部分可看作是高田冈一内心世界的转折,黑夜里的穿行象征他开始反观自己的心。影片中的李加民、杨杨父子,象征高田冈一父子,他们是高田冈一的一对子人格。
意象建构强调策略,尤其重视现实、心理两边走。当我们的情结没有完全化解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现实生活中的选择,这也是意象建构经常强调的“主动性”。
“我只能追着杨杨走,紧紧跟着”,这里可看出,高田冈一的应对与以前不一样了,“追”“跟”都有种主动性,也象征高田冈一愿意打开自己的心、主动表达了。“我想,我追杨杨,就像在追健一一样”,这是高田冈一尝试着在现实中建立与儿子的一种新的、健康的应对方式。
“然而,会走到哪里?会有什么结果?我完全不知道。”
“你还有心情拉屎啊?”
“走开?我才不走呢,我就在这里。”
“有月亮不用怕”
月亮象征潜意识里的智慧,也象征高田冈一对儿子高田健一的情感。一位木讷的父亲因着对儿子的保护、对儿子的接纳、对儿子的陪伴,由内在升起了智慧。“爱”转变为了“知”,“知”又促进了“爱”。
“过去点。”,杨杨连着说了3次。象征儿子对父亲的极度排斥、抗拒。
“我一直紧紧地抱着杨杨”象征孩子接纳了父亲。
父子之间的情感有了双向的流动,父与子有了情感的链接,如皎洁、流动的月光。清晨,随着旭日的光芒普照大地,象征他们心中的隔阂渐渐消除、淤积心中的情绪能量得到了释放。
“我有带船上用的哨子”
“杨杨吹的好”
哨子象征一种新的应对方式建立,主动、积极地表达自己,愿意与外界链接,而不是先前的沉默、压抑。
影片回放
听闻儿子病逝的噩耗,高田冈一依旧是习惯性地抿嘴,但真情难掩流下了悲痛的泪水;耳畔回响着儿子留给自己的信,字字有情、句句有心。高田冈一沉默的背影掩映在了高山之中。
影片分析
全剧第一次出现高田冈一流泪,着实令人动容。缓缓滑落的泪珠象征高田冈一情感流淌,也许是遗憾、也许是欣慰、也许是悲痛……
高山象征高田冈一对儿子高田健一深沉的父爱,表面上不语不言、粗陋笨拙,实则默默守护、不离不弃、岿然不动。原来“不表达”也是“表达”,很庆幸 ,高田健一“听”见了。
高田冈一自称自己为“孤独旅行的人”,实则并非如此,这一路过来,他得到了很多支持、陪伴,有他素未谋面的陌生人的帮助,也有来自亲人的牵挂,也许这也是他能够勇敢地向内寻找自心的动力。此“孤独”非彼“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