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建华
思•变•通
——意象建构视角下看马钰和郭靖
缘起:
夜色里,一束皎洁的月光照亮了郭靖舞剑的身影,只见他卖力、认真,似乎有股想要冲出来的劲,可好像又有点不得法,所以身形、步伐显出了些许的僵硬,神情中也略带了泄气。巧了,正当郭靖踌躇地看着手中的长剑时,一位白衣道士开腔道:“这般练法,再练一百年也没用”这是郭靖与自己的另一个“师父”——马钰的初遇。
人物关系
姓名:马钰 郭靖
关系:马钰是郭靖的“师父”
语言:教而不得其法,学而不得其道(这句话是马钰对郭靖所说)
郭靖跟着七位师父学习长达数年,可是武功进展甚微
在七位师父来看是因为郭靖天资不够;在郭靖自己来看是因为太笨。这种几近停滞的状况直到一个人物的出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好似一颗智慧之星点燃了郭靖的练武之心,他就是郭靖不能唤其师父的“师父”。
意象建构重视子人格关系,那么就从郭靖、马钰的“师徒”关系说起。
思——知
马钰后来成了全真教的教主,可见其人不一般,所以他可能不太会选择去教一个资质平庸之人,由此来看,他眼光长远,看到了郭靖的七位师父没看到的郭靖的潜质,所以愿意花时间、精力倾囊相授。基于此,可以看到马钰的人格品质中有“知”。
其次,马钰会思、能思,就是他会反向思考问题出在了哪里,七位师父怎么了?郭靖又怎么了?在思考中,他不偏不倚、中正地看问题,将两者都考虑到。这样,他经过思索、观察得出自己的结论:教而不得其法,学而不得其道。此乃,他能够通过现象看到本质,换句话说,也就是他有格局,眼界、心界宽广。
变——通
前因:丘处机(马钰师弟)与江南奇怪有约:分别授徒杨过、郭靖武功,并于十八年之后比试。
意象建构重视策略。
“从心所欲不逾矩”马钰审时度势,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两者之间拿捏得游刃有余。他一不许郭靖唤自己为“师父”,这样就避开了师徒嫌疑;其次,他传授郭靖的是心法——呼吸、吃饭、睡觉,这样在招式上也避开了师徒嫌疑。可见,马钰身上有郭靖欠缺的一项品质——灵活性,就是他会变通。
一种理解:心法可能就是修心(此处观点有待商榷),狭义地理解为就是回到自己的本心,用意象对话来说,就是心劲回到自己,那么也就是回到生命力。
一种理解:心法——呼吸、吃饭、睡觉,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的修行,当下有种理解,很像觉引冥想观注自己的身体,有了一种稳定性。
至此,郭靖在武功学习中开窍了,可见马钰会教、懂教。
通——融合
意象建构还重视子人格关系。
郭靖和马钰,这对“师徒”在性格中有互补、融合。二人心胸皆开阔,敢做、敢为、敢担,这促使他们走到了一起;但郭靖性格中缺少了灵活,这点马钰给予了补充,这也为郭靖日后发展给了助力。
当他们融合了,郭靖的心理品质也得到了提升,所以他日后会成为一代豪杰。